搏克(蒙古族式摔跤)的由来和发展

特木尔
2022-04-27

在历史上,各民族的摔跤比赛基本上都服从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点。同时亦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摔跤竞赛规则及获胜方法等。

0.jpeg

(图片来源网络)

一、搏克的形式

搏克是蒙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的产物,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内蒙古草原上十分盛行。

搏克在内蒙古地区主要有下列几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1、乌珠穆沁式,主要流行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哲里木盟、兴安盟、巴彦淖尔盟等地。它的特点是:搏克手脖子上带“景嘎”上身穿皮制带铆钉的“卓都格”(跤衣)下身穿肥大白色的“班斯拉斯拉”(摔跤裤),外套带有民族花纹的套裤,脚蹬皮制的蒙古靴或马靴。

2、呼伦贝尔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它的主要特点是搏克手不带“景嘎”,不穿肥大的“班斯拉”,只穿各种颜色的绸缎做成的便裤和皮制或布制的“卓都格”脚蹬用各种绸缎条绑结的马靴。靴内有“吉日格”或“班白”(护膝、护腿)。

3、鄂尔多斯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它的主要特点是搏克手上下身均不穿“卓都格”和“班斯拉”,只是下穿便裤、赤上身,以各种颜色的蒙古袍带子交叉系在两肩上,脚蹬蒙古靴,比赛前双方先抓好把位,听裁判员下令后开始激战,比赛过程中不许换把。

4、沙拉布尔式,流行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一种独特搏克比赛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下身穿几层布缝制的裤衩(与蒙古国搏克朝德格相似),上身穿布背心或光身,脚蹬蒙古靴或马靴,比赛前双方右腿跪地,互相抱腰抓好“朝德格”后,等裁判员喊开始后,双方再站起来激战。比赛过程中不许换把,也是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失败。

“乌珠穆沁式”和“呼伦贝尔式”是内蒙古搏克比赛的主要形式。以上各种形式的比赛都是以一跤决定胜负。搏克“乌日雅”(摔跤歌)有两种,大部分地区是唱“乌日雅”出场比赛,著名的搏克手出场是三唱“乌日雅” 。一般的只唱一次就出场比赛。唯独鄂尔多斯式的“乌日雅”是以朗颂、祝词等形式引导双方搏克手出场比赛。搏克是“那达慕”盛会的主要形式和研目。它融经济、文化、体育于一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剧史料记述,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二、搏克的起源

从历史上看,十一世纪便有了关于搏克的记载,十二世纪搏克逐渐普及,十三世纪搏克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十三世纪是蒙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搏克运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十三世纪蒙古社会畜牧业经济非常发达,牲畜头数迅速增长,为博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狩猎方式,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力量和掌握技巧,搏克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

在部落联盟和统一蒙古的战争中,每个部落为了保存自己,吞并其它部落,都组织了由全体男子参加的武装集团《元史,卷九十八兵志》中说:“其家有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金为兵.....上马则战斗,下马则聚牧养。”可以说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这种组织不仅是军事组织也是生产组织和体育组织。成吉思汗把“那达慕”三项竞技作为军事训练的主要手段,所以搏克在古代蒙古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

当时选举部落首领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在“那达慕”三项竞技中技艺超群,同时也是蒙古社会定夺汗位和选拔将领的主要条件之一。例如胡图勒汗就因此而被选为全蒙古泰赤兀惕首领。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战争时期,广泛利用搏克的作用,屡见不鲜。如成吉思汗忠诚将领——合撒尔、别勒古台、木华黎、者别、苏别额台等人,都是男子三项竞技方面的超群者。

在元朝“胡和苏都尔(青史)”中说,铁木真在寻找丢失的马匹时,在野外初次遇见放牛者木华黎,以蒙古人的习惯相互问安后,在漫谈中了解到,双方在统一蒙古的大业中观点一致,之后二人进行了搏克比赛。比赛中铁木真获胜(可能是使用得合勒取胜)。木曰:我从心里钦佩您了,我将为您的大业终身尽力……这说明成吉思汗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搏克手。射箭方面,成吉思汗的技艺也是高超的。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从侧面肯定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的高超技艺。一二一八年成吉思汗出征撒儿塔兀勒前,听其也遂妃之进言,与弟子们和将臣们举议,商定将汗位委与谁较合适时,拙赤,察合歹二子为夺汗位而挣, 此事,在《蒙古秘史》中记载说:“拙赤起揪察合歹衣领曰:》…若远射败于汝,则敢断其拇指而弃之,若相搏败于汝,则自其倒地勿起之,愿听父汗圣旨裁夺”。

成吉思汗善于用搏克征服或消灭敌方。如当他发现主儿勒部落的著名搏克手不里孛阔,不服成吉思汗,企图暴乱之事,在《蒙古秘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成吉思汗一日命不里孛阔、别勒古台二人相搏。不里孛阔能以只手执别勒古台,以只足拨倒,压而不使其动之者也。不里孛阔乃国之力士,兹命别勒古台、不里孛阔二人相搏焉。不里孛阔本可胜者,姑为之倒,别勒古台不能胜,抗以肩,上其臀,返顾成吉思汗,见合罕啮其下唇,别勒古台会意,遂跨其身上,交其二领扼其喉,以膝按其腰,力扯而折之。不里孛阔被折其腰曰:我本非败于别勒古台者,唯畏合罕,佯倒踌躇,致我命矣”。从这段说明就可以看出,是利用了搏克比赛形式消灭了敌方。《蒙古秘史》中又说,成吉思汗家奴蒙力克(音)有七子,密谈暴乱,成吉思汗发觉后,用别勒古台等三个搏克手将其七子消灭,解决了内部隐患。

原苏联史学家瓦西里·杨契维茨基在他所著的《拔都罕》一书中记载(108页),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蒙古军在拔都罕率领下,顺利地度过了额吉勒河(即伏尔加河)之后,在俄罗斯乌尔卡山下举行全军"那达慕”大会。拔都罕亲临观看搏克比赛。当时的搏克冠军都编人蒙古护卫军。所有的汗(皇帝)或将领们的护卫军都是由搏克手组成的。

成吉思汗出征时祭“苏鲁德”(神矛)及凯旋时,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公元一二一五年用畏兀儿蒙文在在石崖上铭刻记载: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在哈苏海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射箭比赛中,成吉思汗的侄子叶松吉在八百三十八丈之外射中了目标。搏克争夺更为激烈精彩。

从上面搏克史料记载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自由式摔跤的许多技术动作都是从元代以前或元代初期搏克比赛发展起来的。

三、搏克的演变

搏克发展到元代,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搏克在宫廷娱乐的成分越来越大了,二是比赛方式发生了变化。

蒙古族经过长期的内外战争,在亚洲和欧洲建立了以元朝为中心的四大汗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连年战争生活的蒙古民族方得安宁。稳定的社会,和平的环境,为蒙古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条件。蒙古皇帝们,以他们尚武的民族习俗,把搏克列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每次娱乐、喜庆或宴会时都要观看搏克比赛。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娱乐设宴的盛况,在《口北·三厅志·诈马行》中记载道:“大宴三日酣群宗,万羊脔炙万瓮酿,九州水陆千宫供,曼延角抵呈巧雄,紫衣妙舞衣细蜂,钧天合奏春融融。"从中不难看出,出众的搏克手颇受欣赏和重用。到仁宗时,元廷为了进一步推动搏克的发展还专门设立了“校署”来管理搏克运动。对此《元史·仁宗三》中说“延祜六年六月戊申,置校署以角抵者奈之。"这些措施确实对搏克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到元代二十年左右,搏克已演变定型为现代的一跤决胜负。

四、清代搏克

元朝灭亡后直至蒙古附属清止,这几百年间,蒙古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变化不大,基本还是以牧业为主。在政治、军事上,元时分封的各封建领主们都各自建立了“兀鲁斯”(即国),这为清代的搏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蒙古社会到了清代开始施行盟旗制度。“旗”是军事政治单位,发生战争由盟长带军队出征。清政府大力提倡搏克运动,以重赏奖励技艺出众的搏克手,以此来普及推动搏克运动。如金果《满文秘档·太宗赏三力士》中记载说:“天总六年正月,阿鲁部之特木德黑力士与士尔班克库特之杜尔麻,于会兵处角力,杜尔麻得胜,们都与杜尔麻角力,们都胜”。三名搏克手分别获重赏及荣誉称号。《东华录·天兄研)卷七中又记载说:“三人皆蒙古人,膂力绝伦,善角抵。们都貌伟胸阔,为侍卫,特木德黑身长七尺。杜尔麻不寄中人,而两筋骨实坚强”云。

这时的蒙古王公、活佛都各自选拔著名搏克手,封为王爷或活佛的“善搏克"进行训练和参加各级"那达慕”比赛。在《王体清文鉴·撩跤类》中就有“得合勒”、“温特勒”等搏克技术动作名称,在现代的博克和中国式摔跤中仍然使用。

五、古代蒙古族女子搏克

在古代除男子搏克外,也有不少女子博克手。这是当时战争的需要,促使妇女锻炼身体,提高搏克技能。《蒙达备录·妇人》中说:“其俗出师不以贵贱,多带妻孥而行。自云用以管行衣服钱物之类。其妇人专管张立毡帐,装卸鞍马,辅重车驮等物事….”妇女随军,边放牧边前进。当时的战争不一定每战必胜,也有战败而后退时,随军的妇女们也英勇参战,与敌人拼命搏斗这是常有的事。因此,妇女们也在放牧生活的空闲时经常进行搏克比赛,以提高自己的力量和技巧,在未来的战斗中击败对手。

在《马可·波罗游记》169章《海都女之勇力》中说,“国王海都是忽必烈罕的侄子,海都有一女……,此女甚美,甚强勇,其父数欲为之择配,女辄不允,尝言有人能在角力中能胜我者则嫁之,否则,永不适人,其父许之,听其择嫁所欲所喜之人(其俗如此)。……有一贵胄乃一强国王之子,勇侠而甚健,闻此女角抵事欲与之角……于是,王子携千马毅然莅此国中…二人即至角场,相抱互扑,各欲扑角力者于地,然久持而胜负不决,最后女扑王子于地……其父远征辄携女与俱,盖扈骑尉中使用武器者无及其女者也。有时女自父军中出突敌阵,手擒一敌人归献其父,其易如鹰之捕鸟;每战所为辄如是也。”

六、解放前搏克的基本情况

解放前,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活佛、喇嘛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利用跤场互相吹捧,互相利用,寻欢作乐。王公、活佛每年轮流举行“那达慕”摔跤场。如果有哪位血气方刚的好汉,敢于蔑视王爷、活佛的威风而在角斗中获胜,那就会闯下大祸,轻者挨打,重者送命。如在乌珠穆沁亲王举行的大型“那达慕”上,18岁的青年牧民都楞扎那,经过激烈的角逐,胜了王爷的头等搏克手麻子双合尔,获512名搏克比赛冠军,王爷恼羞成怒,对都楞扎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年轻的都楞扎那含恨而死。但他的勇敢行为,至今仍以民歌的形式在蒙古族人民中间流传,其歌词大意是:夜里不见的启明星呦,黎明之时亮晶晶,乌珠穆沁的都楞扎那,搏克场上头一名……。

王公贵族,活佛喇嘛经常制造舆论,说什么那达慕不见血不吉利,同时规定在摔跤场上摔死人不偿命,只给一头牛完事。因此,在旧社会摔跤场上乱打乱踢,粗野蛮横,甚至用反关节等犯规动作来伤害对方的事也屡见不鲜,正如有一位蒙古族诗人嘎木拉在诗中形容的那样:“...伸手就打,抬腿就踢,张嘴就咬,致命部位下毒手……”充分揭露了旧社会搏克运动的阴暗面。

七、几次较大的搏克赛事与佚事

1666年康熙五年,清朝政府主持盛大摔跤比赛,乌珠穆沁旗阿哈苏木的达西木的长子阿交赴大会参加比赛荣获冠军,第一次把乌珠穆沁搏克技术动作向全国各地宣传和介绍。

1800年初、西乌珠穆沁旗库伦庙茂林,被邀参加当时呼伦贝尔举行的大型“那达慕”,带去了当时最有名望的搏克手格乐。王公、活佛们集中在一处相互问候,在闲谈中茂林活佛无意中谈到,我乌珠穆沁搏克手可以把一匹骆驼举起来,王公、活佛们不信,都要求亲眼目睹一下。茂林回到住所后,向格乐说明无意中吹出一事,觉得很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格乐说,我可以借助活佛神灵,在明天的开幕式上试举一下骆驼吧。第二天,捆绑好的骆驼放在比赛场地一角,在三唱“乌日雅”后,格乐跳跃出场,到了骆驼跟前,奋力一举,将骆驼举过头顶,并在原地稳稳当当转三圈,然后把骆驼轻轻放在原处。这时,各地王公、活佛及在场的无数观众都震天动地的狂呼大叫,热烈鼓掌,向格乐表示祝贺。这次比赛,格乐荣获冠军

1800年初,清政府在北京举行全国摔跤比赛。乌珠穆沁旗乌兰嘎拉嘎庙巴特尔朝格图,赴京参赛,荣获冠军。返回时同呼和浩特舍力图昭活佛在去乌珠穆沁的路上经毛金府(音)岭时,给活佛拉车的两头骡子和一匹马受惊后直奔岭下深沟,在关键时刻,巴特尔朝克图紧抓车后梁向后使劲,两匹骡子挣断绳套跑出去,马被拉住而脱险。事后活佛非常感激巴特尔朝克图,并请求乌珠穆沁王爷和活佛,希望能把救命恩人带回呼市共同生活。

满清时,章嘉浩图格图(音)活佛为国师。满清政府利用他向蒙古族进行奴化教育,传播佛教。该活佛在锡盟蓝旗境内进行盛大的那达慕,乌珠穆沁头等著名的搏克手兰荣获冠军。此次参赛的有内蒙古49个旗的著名搏克手。在外蒙古举行的有一千零二十四名搏克手参加的比赛中,乌兰又获冠军,因此而获得不贴土乌兰的名称。

1940年3月,德王为访问日本,组织西乌旗额斯力格等八名搏克手和由二百多人组成的文艺团体东渡日本。在日本组织了128名搏克手表演。额斯力格获冠军,苏米亚获亚军。日本的两名重量级摔跤手(可能是相扑手)与额斯力格进行了友谊赛,在比赛中,额斯力格稳胜,他的高超搏克技巧受到了日本人的好评。

1935年,旧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邀请八名蒙古族搏克手参加大会的表演赛。大僧格和宝尔巴特在表演比赛中获冠军。上述情况甚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八、搏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国解放后,蒙古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做了国家主人。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随着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增进人民健康,加强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具。

随着“那达慕”的发展,有512名搏克手参加比赛的“那达慕”日益增多,已相当普及了。有1024名搏克手参加比赛的“那达慕”,有史以来在内蒙古地区举办过3次。第一次是1260年为庆祝忽必烈登基,在商都开平正蓝旗和多伦县举行了有内蒙古49个旗,外蒙57个旗的著名搏克手参加的摔跤比赛。第二次是1982年为庆祝锡盟畜牧业生产大丰收而举行的,内蒙古各盟市的著名搏克手参加了比赛。呼伦贝尔盟的巴斯尔干德荣获冠军,锡盟的巴干那获亚军。第三次是1990年为庆祝锡盟牲畜总数达到一千万头而举行,内蒙古各盟市的著名搏克手参加了本次比赛,锡盟的查干扎那获冠军,巴干那获亚军。

为搏克手授予“达尔罕”搏克称号。是搏克手们的终身光荣称号,一般是最有成就,最负盛名,因为年老而不能继续争雄于跤坛的搏克手,才能得此称号。蒙古族人民历来很器重“达尔罕"搏克手,并给予很高的荣誉和信任。被授予“达尔罕”称号的搏克手都自愿担任业余教练,把自己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青年一代。“达尔罕”称呼由各级政府或体委在自治区、盟、旗的“那达慕”上授予,它不分级别,同样光荣。

1980年,锡盟阿巴嘎旗体委主任李·巴特尔同志在阿巴嘎旗对蒙古族搏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着手制定新的竞赛规则,增设了团体赛、安慰赛、表演赛及传统的个人冠军赛,这些新措施的实施,大大推动了搏克运动的发展。1981年,阿巴嗄旗宣布,改革后的搏克为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82年,自治区体委在阿巴嘎旗召开了搏克改革现场会议,并向自治区大力推广这一项目。1983年李·巴特尔调任锡盟体委副主任。1984年,将搏克定为锡盟正式比赛项目。1986年又成为自治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国家体委决定,搏克将成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时成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的表演比赛项目。

在搏克改革过程中,对竞赛规则进行多次修改和实验,在此基础上,现已确定正式比赛规则。为了把搏克推向全国,先后在呼和浩特、锡林郭勒举办过五次全国搏克邀请赛。

1984年在锡林浩特进行首届女子搏克比赛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也举办了全区女子搏克邀请赛。呼伦贝尔新巴尔虎旗运动会上64名女子搏克手进行了比赛。呼和浩特地区大专院校举办的搏克比赛,大多都有女子搏克参加。女子搏克同男子搏克一样,已成为自治区、全国民运会、农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了。

199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了首届国际级的大型“那达慕”除全国各地选手外,还有港澳地区及其他国家的选手参加。为搏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作者:特木尔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搏克研究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