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阔颠(苗族式摔跤)

2021-01-21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惠水苗族据文史考证,有着千年的历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长期的迁徙,与山为伴,与猎求生的环境,以及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常年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提炼,形成了惠水苗族古朴、实用、巧妙的体育健身文化,摔跤就是其中一种,尤其以惠水县摆金九龙支系的摔跤活动,声名远播,摔跤文化,成为惠水苗族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

0.jpeg

(图片来源网络)

据惠水苗族老人记忆中的传说,苗族祖先迁居到惠水后,如与其他异族发生山水田地纷争,在封建统治时期,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面对弱势的苗族群体,没有“青天”的公正可言,就以摔跤的输赢作为评判的砝码,苗族人凭摔跤技术在多次抗争中取胜,令其他民族甘愿服输,才得以安身发展。苗族子孙以此为训,从小都要苦练摔跤技术,用以抵抗侵犯,巩固基业。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摔跤发展成为本民族节日中独特的体育健身、节日娱乐文化。

惠水苗族摔跤亦称抱腰、抱架腰,当地苗语称之为“搓阔颠”,主要有抱腰式和自由式两种。惠水苗族摔跤一般在正月十七、“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交秋”等民族节日的花场上举行比赛。惠水九龙、斗篷、摆金、大华、鸭绒花厂、雅水糯米坡等都是惠水苗族摔跤比较集中的地方,以九龙地区“三月三”、“六月六”的摔跤比赛,因摔跤好手多而相对集中,延续时间最长,活动规模和影响最大。

惠水苗族有九个支系,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花场,民族节日都要交叉而过,利于相互交往,毗邻的长顺县、贵定县、平塘县、花溪高坡及本县其他乡镇的布依族、汉族群众,也满怀喜悦赶来参加,其规模一般都在万人以上。

节日来临,苗族同胞聚居的村寨,喜气洋洋,满寨子酒肉飘香,迎接来自各地的客人。客人只要走进寨子,主人都要以本民族的独特礼仪盛情款待,每位客人都要饮一碗进门酒,主人才会让进家,一家的客人,都是整个寨子的嘉宾,不分彼此,轮流接待,其乐融融。

中午时分,人们陆续地汇聚花场,花场顿时人山人海。三声铁炮巨响,宣告节日活动开始。当地的苗族群众按传统习惯,自然分成若干个圈子。在圈子内,有的跳芦笙舞,有的跳粑棒舞,有的吹琐呐,有的吹大号,有的对歌,有的斗鸟,万头攒动,歌声、号声、笑声此起彼落,山鸣谷应,气氛热烈。尤其是跳芦笙舞,越跳人越多,圈子也越跳越大。随着浑厚激越的芦笙旋律,不断地有人加人跳舞的行列。不光是男女青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阿爹、老阿奶,还有背孩子的大嫂和几岁的小娃崽。

最引人注目的活动要数摔跤。太阳快落坡的时候,摔跤活动即开始进行。这时,其他活动自然停止,把节日活动推向了高潮。惠水苗家摔跤方式很独特,摔跤选手必须彼此抓住对方的腰带,寨老发出号令,方能开始搏斗,先倒地者为输,一般是三盘二胜。摔跤场上,龙腾虎跃,闪展腾挪,扣人心弦。谁要能摔倒所有的对手,谁就被誉为“盖场”的摔跤王。苗族青年后来也有把摔跤比赛作为追求优秀姑娘的一种较量形式。久而久之,摔跤形成了经常性的比赛活动,传承至今。

1.jpeg

(图片来源网络)

2014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重竞技训练中心到贵州挑选运动员,在九龙地区挑选了9名,到北京集训两个月后,罗杨康、杨炜锴、罗宏涛三名青年顺利通过考核。 2015年8月5日至6日,在贵州省第九届运动会上,惠水选送了六名运动员代表黔南州参加摔跤比赛,五名获得名次,分别为:罗杨康获46公斤级第二名,杨炜锴获60公斤级第三名,罗宏涛获55公斤级第三名,王超获55公斤级第五名,张亚辉获50公斤级第五名,其中:罗杨康、杨炜锴、罗宏涛三名均为九龙苗族运动员。

苗族摔跤,是一项增强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育活动,是惠水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惠水苗族人民生存发展的独特智慧。我们相信,在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惠水苗族摔跤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苗族子孙的发扬光大,一定会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图片和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