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

2021-01-21

绊跤2.jpg

(图片来源网络)

绊跤也称回族快跤,曾叫过“角抵”“角力”“相扑”“手搏”等。经回族诸英豪代代加工锤炼,把摔跤的技巧同回族武术中的身法步法结合,回族摔跤的风格逐渐形成,以狠、稳、准、快、巧而名扬四方,俗称“快跤”。清朝,回族因历史原因而遭到当时统治者的歧视与镇压。为了卫民护教、强健体魄、抵御外侮,回族逐渐形成世代习武练跤的传统,并且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武术与摔跤技法,使穆斯林武术在清末达到其发展高峰期,涌现出大批的摔跤名家。

旧时摔跤是武术练习中的一种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独立于武术,统称为摔跤,自成体系。现今回族“绊跤”与满族的“布库”相互渗透与融合,成为当今中国式摔跤技法的精髓,为丰富、发展中华跤术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河北保定摔跤传说是从明朝初年传入的,根据有关碑刻记载,明建文年间(1399—1402),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老大布彦不花,老二布呼尔,皈依伊斯兰教,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朱棣称帝后封二人为“千户”,赐姓平,分取名毅良、毅清,并在保定平嘉胡同建造府第。平家二兄弟不仅善于马上征战,而且精通跤术。保定当地的回族人由于人单势孤,素有尚武之风,为了更好地防身自卫,有好多回族人便求平家兄弟传授摔跤技术,于是保定的回族摔跤便由此肇始。保定回族摔跤由平家兄弟传入,又经回族豪杰代代加工锤炼,把摔跤的技巧同拳术中的身法步法结合,逐渐形成了保定摔跤的风格,到清朝始名扬四方。

广西回族摔跤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其主要技术是:开门功架采用“伊玛尼”式(即象征礼貌和风度)。摔跤时采用“伊玛尼式”、“都瓦依式”、“汤瓶七式”、“穆林拳”和“踏式”等武技套路中的钩踢、反盘、磨、拔、挑、缠、过肩扛等组合动作。练功时结合练武术、练腿技、练棒功、练腰功等能使身腰灵活的组合技巧。

在山东地区,回族摔跤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北洋政府济南督察府成立的“山东武术传习所”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官办武术专科学校,学校的成立推动了近代济南回族摔跤事业的规范化发展。山东冠县查拳大家杨鸿修、太极大师孙禄堂、孙膑拳名家杨明斋、行意大师韩愧生、全能武术家王子平、保定摔跤宗师张凤岩、沧州“铁别子”王振山以及马庆云、尹占魁、李大德、王福章等名师都曾在这里任教。诸位名师在济南督察府组织下编写了《中华新武术》一书,共分四科目:拳术科、摔跤科、棍术科、剑术科。书中将中国式摔跤定为二十四式,每式多按四个动作组成,左右式均练,分上、中、下三把,结合武术基本功训练灵巧,十三太保练站桩功,配合三十六种专项器械训练力量,个人练习集体操练均可,使中国跤术走向了科学系统化。此书后被中央国术馆采用为正式教科书。

绊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像打闪纫针”,这都说明绊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让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争得主动。绊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绊跤拥有一系列优点,如观赏性强、技术含量高、规则科学简明、安全文明、健身效果佳、易于推广等。更重要的是它吸取中华文化自强、厚德等精华,经几千年锤炼,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造,不仅适应于现代人需求,适合奥运竞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理想形式。绊跤由于其把位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它的技术更加复杂多样。

常用的基本技术动作有:抱腿摔基本技术,握颈抱腿基本技术,抓偏胸襟掏腿基本技术,抓袖穿腿摔基本技术,抓袖手别基本技术,抓袖抱腿枕摔基本技术,抓袖过肩基本技术,抓后带、袖背摔基本技术,抓偏胸襟袖披摔基本技术,抓袖挡基本技术,抓胸襟、袖绊基本技术,带里钩腿基本技术,绕臂里刀基本技术,躺刀摔基本技术,抓袖、领踢基本技术,抓袖、领别基本技术,抓袖夹颈挑基本技术,抱腰折基本技术,抱腰外钩腿摔基本技术等。

绊跤是最早进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早在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就进行过摔跤比赛,在第二、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以中国式摔跤列为比赛项目,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正式以绊跤之名列为民族运动会的摔跤项目之一。


来源:国家民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