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

2021-01-16

且里西.jpg

(图片来源网络)

且里西也称维吾尔族式摔跤,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字面含义为“搏斗、较量”。 这项运动。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1年)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且里西被列为竞赛项目。198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巴楚县“琼提木”(大烽火台)遗址中发现的一尊红色的古代摔跤手陶俑,说明早在7—10世纪时维吾尔族摔跤已相当普遍,其技术动作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史籍《新五代史》记载,出身于沙陀部的后唐庄宗就很喜欢摔跤,“(李存贤)尝与王较而屡胜,颇以自矜”。到了元朝,在西域设立“勇校署”,统管各个民族部落的摔跤等竞赛活动,摔跤发展为民间节日、喜庆的助兴节目。《新疆图志》还记载:“婴儿四五岁行割礼,诸戚友相率馈物致贺,为赛马斗跤之乐。”1955—1957年,西安市墓葬群第140号汉墓出土的殉葬物中发现了两个雕刻精美的方形铜牌,上面镌刻的图案中有两人两马,人物造型为身穿长及小腿部的宽腿裤,做摔跤状,人物的面貌特征为隆鼻、披发,两匹骏马相向而立。考古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匈奴出使汉朝的使节或随从人员。该图案所表现的摔跤姿态与哈密、吐鲁番的现代且里西跤式颇为相似。

且里西比赛场地要求简单,一般是根据人数众寡,选一大小合适、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沙土地,观众围坐成圆圈即为跤场。跤手身穿民族服,腰系布带入场,在一到两人主持下进行比赛。普通比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愿参加,按年龄入场,年龄小者先入场,场上的一方被摔倒,场外选手可自由自愿上场与胜者较量,这种形式多是为了娱乐民众或选拔选手;另一种较为正规,带有比赛性质,一般以村或街道为单位进行比赛,这种场合,双方要挑选训练有素的选手通过一定的方法显示自己的威风气势。由于受南北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域、生存环境和生产特点的不同以及民风习俗、生活习惯的影响,且里西形成了主要两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一、喀什噶尔式且里西。主要流行于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和田等南疆地区。比赛规则是选手腰系一根长2~3米的蓝棉布腰带上场,在主持人(裁判员)的主持下双方行见面礼。双方互抓腰带准备好,待主持人发出开始信号后即各施身手,以使对方肩背着地为胜。这种跤法不允许使用缠绊动作。莎车、和田、麦盖提、岳普湖等地的且里西与上述地区的跤法略有区别。此外,麦盖提、巴楚、英吉沙县等地还盛行一种抱腿、抱腰、缠腿摔跤,比赛形式有擂台赛、对抗赛和对手赛等。

二、吐鲁番式且里西。主要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一般采用团体3人对抗赛。赛前,跤手要系腰带和右大腿根部系毛巾(或布带)出场,双方互相用右手抓紧对方的腰带,左手抓握腿部的毛巾,抓牢后主持人发令开始比赛。这种跤法也没有任何动作限制,不论使用什么技术,只要将对方仰面摔倒并让其肩背着地即可。若一方倒地后肩背未着地,另一方可继续使用且里西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人民共同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广泛流传于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阿勒泰、塔城、吐鲁番、哈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拉玛依、巴州等地,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在喜庆日、节日、聚会、郊游时举行的旨在丰富精神生活、锻炼身心的一技巧,直到对方肩背着地为止。

传统维吾尔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统一的服装要求和时间规定。喀什噶尔式摔跤以一跤定胜负,吐鲁番式摔跤则为三跤二胜见高低。评定胜负的标准是将对方摔成肩背着地。


来源:国家民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