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九城,是指皇城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围城设置的九座城门。四九城现在已经不仅仅指朝阳、宣武、崇文等城区,已被引申为北京,饱含了人们对北京文化、情怀以及和谐氛围的怀念。
安定门东侧,有一个古代封建帝王祭祀场所——著名的地坛。地坛与天坛遥相呼应,依照天南地北,天圆地方所建。地坛是方形的,分为两层,每层高1.8米,坛墙周长2318米。坛的墙体为红色,祭台在坛中心,占地约37.4公顷,早已辟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地坛公园。
每星期日上午,信步走进地坛公园,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叫好声。一群身着跤服的孩子们在胶垫上练习中国式摔跤。间或,还有京城和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跤界高手来此友谊比赛、切磋跤技,这样的场景已经延续了21年。密密匝匝的围观群众头顶,黄底红字“中国跤北京地坛交流中心”横幅夺人眼球。
跤场边,总是站着一位精神矍铄的63岁的老人,不时地纠正运动员们的动作。他是地坛地坛交流中心的负责人、育人跤社总教练——胡万年。
胡万年,八岁从师贾德森,学习中国式摔跤和少林武术,从师马增福学习中国式摔跤。70年代进入西城体校学习,曾多次在北京市组织的中国式摔跤比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之后经何贵生、马贵宝、刘志勇、关宝祥、王道平、宋守金、徐刚等几位大师指点,跤艺飞速提高。
1979年,胡万年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学院当厨师,后调到北京照明器材厂当车工。他家原在西直门,1995年因城区拆迁搬家到距地坛较远的清河,他坚持每周日往返近80华里去地坛教学,多年来栉风沐雨,寒暑不辍。
搬迁到距地坛近40华里的清河,胡万年无法每天到地坛教学,便在家门口设置练习点,吸引了不少对中国跤感兴趣的青少年学习跤术。胡万年感念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便收他们为学生,将所学知识无偿教授给他们。多年来,胡万年带领学生们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十多年来,胡万年正式收徒十一名,他们在中国跤跤术上都有各自建树,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屡获佳绩;胡万年在地坛公园等处辅导过的青少年跤迷总有几百人。
2000年,中国跤地坛公园交流中心正式创办,至今已有21年的历史。多年来吸引众多各地的中国跤爱好者切磋交流。
“中国跤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了传承它,也怕它失传,大家商量着在一个人流多的地方举行一个定期的交流会,最终敲定地坛,那毕竟是城里,宣传起来不会太困难,也方便大家以跤会友。”胡万年回忆道。
2015年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胡万年老人因为挚爱国粹、不遗余力传承中国跤,受到大会褒奖。他曾组织多名学员参加2021年昆仑决中国跤挑战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6年,胡万年创办育人跤社,至今已招收近60名学员;2017年当选中国民族跤委员会委员。
2018年,胡万年和一众专家、跤坛宿将,承办了中国民族民间摔跤联赛第四期及地坛交流大会,吸引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近两百人参加。他在中国跤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事迹还被中国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喜欢中国式摔跤的人数在日益增长,但传统技法流失较为严重。我个人只能将掌握的技法和训练方法尽可能传承下去,也算对得起祖辈的教诲。”胡万年道。他还动情:“因为中国跤北京地坛交流中心,我跟徒弟们、跟跤迷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地坛公园就是我的家。”
2021年陕西全运会已设置中国跤为表演项目。面对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与关注,加上如胡万年等老一辈传承者的努力,相信中国跤会焕发青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