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式摔跤(简介)

2021-12-06

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摔跤的雏形——角力。民族式摔跤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自1953年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民族式摔跤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摔跤都有着本民族的特色和自己的规则,这项运动也成为了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虽然历史悠久,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全国民族运动会上,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个跤种。

搏克(蒙古族式摔跤)

搏克.jpg

比赛设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采用三人轮赛制。个人赛为单淘汰制。运动员均不分体重级别,两人相遇以一跤定胜负。胜负的标准为在比赛中,先倒地或膝关节及其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

运动员一般穿着有金属铆钉镶边皮制的“卓得戈”(跤衣)、“班泽勒”(跤裤)、“策日布格”(彩带)、“淘术”(套裤)、“果特勒”(蒙古靴或马靴)和“布苏勒”(皮制腰带)。

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

且里西.jpg

双方运动员必须先抓好对方腰带,裁判员发令后,比赛即开始。在比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运动员可以用扛、勾、绊脚等动作将对方摔倒(肩胛骨着地,侧身着地或臀着地)为胜。比赛不分年龄,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格(彝族式摔跤)

格.jpg

运动员双手从两侧抓住对方腰带,通过抱腰、抱单腿、过背、穿腿、夹臂翻等技术动作应用,将对方摔倒为胜。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

北嘎(藏族式摔跤)

北嘎.jpg

北噶比赛在平坦松软的草地或摔跤垫上均可进行。比赛时,运动员应着跤衣,按规定系好腰带。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忌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进攻者膝先着地,则判进攻无效。运动员肩、背、腰、臀、头、髋、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北噶列为竞赛项目。

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

绊跤.jpg

双方运动员身着摔跤衣,在10×10米的比赛场地上互摔,以把对手摔倒为胜,并根据动作质量得1分、2分或3分,每场比赛三回合,每回合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以三回合中得分多者为胜。如未到比赛终止时间,而一方已超过对手10分,则超过10分者为胜。按体重分为56公斤、65公斤、75公斤、90公斤、90公斤以上五个级别。

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

希日木.jpg

类似于蒙古族式,但又有不同。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上身赤裸,下身穿紧身运动短裤(不得遮盖膝关节),赤足。比赛双方相对弯腰,一方右手抓住对方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系在腿上的腿绳,进行较量。比赛中一方膝(含膝)以上的身体任一部位触地即为负。按体重分为52公斤、62公斤、74公斤、87公斤、87公斤以上五个级别。


内容来源:国家民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