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羊赛”是忻州市所辖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的广大农村举办古庙会时同时举办的以一只真羊为奖品的摔跤比赛,平常随时随地的摔跤活动,通常叫做“跌跤”、“跌对”、“开跤”、“摸泥鳅”等。另本市所辖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民间也有零星摔跤活动,他们称摔跤为“丢跌”。传统意义上的“挠羊赛”活动是与赶庙会、唱大戏的。
(图片来源网络)
民俗活动同时举办的,其基本形式和方法是:夜戏开场时,庙会主办者 (称作社家)将制作好的两面三角小旗插于戏台两侧,表示散戏后有挠羊赛。跤旗上写有“英雄跌对,跌死无罪”(“跌对”是方言,即的摔跤宣言或跤场规则,昭示具有英雄气概的热血男儿上跤场摔跤)和上战场杀敌一样,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准备。散戏前后先拔一面跤旗者表示是挠羊赛的挑战方,后拔旗者为应战方,双方拔旗者应为较大跤场多次挠过羊的高手才行,然后以山或河为界划定区域各自招兵买马,组成对阵双方,待夜戏散场后,戏台前打开一片宽阔平坦的空地,挠羊比赛就可以进行了。凡参加挠羊比赛的跤手,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体重级别,不用穿上衣或跤衣,自愿出场,赤背较量,一跤见胜负;一方失利后可接着派人出场,但失利后的跤手本场比赛不能再次出场;一个跤手只要连续摔倒六个对手,本场比赛就结束,宣布连胜六人者获胜,奖肥羊一只。获胜者披红挂绿,然后将羊挠在肩上或举过头顶绕场数周,向围观的跤迷们炫耀和致意,“挠羊赛”也因此而得名。获胜者在民间称“挠羊汉”, 是受人景仰和敬重的称呼。在历史记载中,忻、定、原邻近的代县、繁峙、五台、宁武、静乐、也有过摔跤的风气,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湮没和变迁,目前只有忻定盆地的忻、定、原三县市区仍然一直盛行,享誉盛名的“摔跤之乡"指的就是这里、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成千上万的摔胶高手与挠羊好汉,演绎过许多有关他们爱国爱乡慷低悲歌的传奇故事,以及由此而铸就的忻州人民吃苦耐剪、秉性刚、强悍尚武、水不服输的民族性格,凝聚了忻州人民抵御外、强烈爱国的思想情操,因此,忻州民众又把挠羊赛当作和平时期的战争演练,挠羊汉则把对手视为战场搏斗,
(图片来源网络)
老百姓又把对阵双方的胜负当作敌我双方的胜负,这种荣辱胜负的“生死”交锋,无时不在牵动着摔跤手和观众们的敏感神经,他们随自己偏爱的一方因其跤手的胜利而欣喜若狂,也因其跤手的失利而捶胸顿足,更有现场跤迷不惜重金参与“赌跤”,输掉一担瓜果或一桌酒饭那全然不在话下,就是输掉一头毛驴、一头耕牛、一挂马车的人也大有人在,要知道这可是古代农耕家庭赖以生存的全部生产资料啊;更有一些“愣头青”小伙子因此而输掉自己暗恋的姑娘或心仪的恋人,事后造成追悔莫及的终生遗憾,但为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挠羊赛,此刻就是搭上性命也无所谓,因此说挠羊赛是忻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跤乡地域文化的灵魂所在。
摘自:《跤乡跤事》 编著:胡竟仑